[field:fulltitle/]

佳酿网专栏频道

佳酿网 > 专栏 > 杨海军专栏 > 正文

破除执念,拥抱美好
2025-09-12 13:15  佳酿网  阅读:次  作者:杨海军  我也要成为专栏作者

阳明先生曾言: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,心即是理。”这句话不仅是心学的根基,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。它强调人内心本身的力量,倡导通过修心与实践达成道德的自觉与自律,尤其在今天这个快节奏、高压力的时代,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珍贵的精神方向。

阳明心学推崇人的主体性,引导我们由外转而向内,审视自我。它不仅是儒家思想在近五百年来的活水源头,也对现代人如何安顿身心具有深刻的启示。这一思想不仅具备哲学的高度,更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——比如在企业经营中,它能带来战略层面的指导,甚至起到刮骨疗毒般的纠偏作用。

如今许多企业经营者,无论公司规模大小,都面临着战略与战术上的双重压力。如何让业绩稳步增长、利润持续向好,成为日夜萦绕的难题。焦虑和浮躁之下,有人拼命压缩成本,该压的压、不该压的也压;有人盲目跟风,追逐所谓“风口”,却忽略了自己究竟擅长什么。比如这几年新能源行业被广泛看好,前景一片光明,于是不少企业家一窝蜂涌入这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。不管原有业务是否相关,都硬要往“新能源”靠拢。心是热的,现实却是冷的。这种偏离主业、追逐热点的现象,在不少地方屡见不鲜。

这些企业似乎忘了根本:自己是谁?为谁而做?要走向哪里?这种迷失,甚至蔓延到人才招聘中——有的公司盲目强调“理工科背景”,只要专业不对口,再优秀的人才也拒之门外。这种贴标签、画圈子的做法,不仅片面,更暴露了内心的执念与不安。

类似的执念,也深深渗透在文化艺术领域。出版社选择作品时,往往首先考虑市场能不能爆、能不能卖。于是营销与包装成了主角,内容反而退居其次。文学期刊本应坚持纯文学品质,却也不得不向市场妥协,看重利益考量。发行量或许上去了,但很多优质稿件却石沉大海、杳无音信。表面看是市场不好、版面有限,本质上,仍是“执念”在作祟——一味追求数量与效益,忽略了文学本身的价值。

还有人坚持认为,只有发表在传统纸媒上的作品才具权威性,网络文学则缺乏含金量。这种人为划分等级、固执于形式的观念,其实遮蔽了更多的可能性。企业界也是如此,常以外在的规模、是否上市等标签区分高下,却忽略了内在的实力与方向。

曾在网上看到一段话,说得特别好:“十方皆空寂,众生自分别。”我们总太在意别人的眼光,穿件便宜衣服就怕被人看不起,说话带口音就觉得不好意思,连发条朋友圈都要反复修改。但其实,那些我们假想中的观众,从未真正进入我们的舞台——所有忐忑,不过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。

我们热衷于给万物贴上标签,却又被这些标签所困。你觉得穿便宜衣服没面子,但真正自信的人,哪怕衣衫简朴也步履从容;你认为一定要有房才能结婚,但懂得生活的人,不管住在哪里,都能把日子过成诗。

外在的物质可以带来一时的虚荣,却给不了长久的踏实。真正的体面,不在于穿什么、用什么,而在于内心那团不灭的火焰——是对生活的热爱,是对自我的认同,是对未来的信念。

人生最通透的时刻,莫过于某天回头一看,发现那些曾让我们小心翼翼维护的“面子”,其实只是自己用幻想糊成的纸灯笼,脆弱,也虚幻。真正的尊严,只源于你的内心,源于你怎么看待自己,怎样面对生活。

阳明先生说: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”未来的路还很长,企业经营犹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唯有认清执念、放下包袱,才能轻装上阵,真正拥抱生命的美好。

作者简介: 杨海军,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,曾任《包谷时代》总编辑、多家大型公司品牌总监、市场总监、公关总监、策划总监。系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认定的国家级高级策划师。从事营销、策划、媒介、管理工作多年,在管理营销等媒体刊发相关论文多篇。
本文关键词:企业管理,王阳明 Tags:

责任编辑:程亚利